内分泌性乳腺癌-南京京科医院

Website Home

#《内分泌性乳腺癌: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摘要内分泌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发生发展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是内分泌性乳腺癌的重要特征,内分泌治疗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在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未来研究应关注耐药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开发。

**关键词**内分泌性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内分泌治疗。

耐药机制##引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内分泌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70%?

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体内激素水平,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

这类乳腺癌细胞通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这使得内分泌治疗成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对内分泌性乳腺癌的认识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

本文将系统介绍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改变;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是内分泌性乳腺癌的重要特征。

ER包括ERα和ERβ两种亚型,其中ERα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雌激素通过与ER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此外,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如EGFR/HER2、PI3K/AKT/mTOR等也与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通路的异常激活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还可能导致内分泌治疗的耐药!

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还发现了一些与内分泌性乳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如PIK3CA、TP53和GATA3等,这些发现为理解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内分泌性乳腺癌的诊断方法内分泌性乳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IHC)是检测ER和PR表达的常用方法,其结果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ER和/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有较好的反应;

此外,基因表达谱分析如OncotypeDX和MammaPrint等工具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指导治疗决策?

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摄影、超声和MRI等在早期诊断和分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如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监测治疗反应和早期发现复发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三、内分泌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内分泌治疗是内分泌性乳腺癌的基石,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如他莫昔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s)如氟维司群,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如阿那曲唑和来曲唑。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阻断雌激素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内分泌性乳腺癌,联合靶向治疗如CDK4/6抑制剂(帕博西尼、瑞博西尼等)和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性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主要挑战。

研究表明,耐药机制涉及ER信号通路的改变、生长因子通路的激活以及肿瘤微环境的改变等!

针对这些机制的新型治疗策略正在开发中?

##四、结论内分泌性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激素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内分泌治疗作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耐药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耐药机制,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并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SmithIE,DowsettM.Aromataseinhibitorsinbreastcancer.NEnglJMed.2003;

366(6):520-529.5.TurnerNC,RoJ,AndréF,etal.PalbociclibinHormone-Receptor-PositiveAdvancedBreastCancer.NEnglJMed.2015。

373(3):209-219.请注意,以上提到的作者和书名为虚构,仅供参考,建议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撰写;